▲2024年11月16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主題為“走向凈零碳:發(fā)展中國家的機遇和挑戰(zhàn)”的UNFCCC官方邊會現(xiàn)場。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tài)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主持會議。圖/受訪者供圖
2024年11月16日,《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以“走向凈零碳:發(fā)展中國家的機遇和挑戰(zhàn)”為主題的UNFCCC官方邊會如期舉行。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tài)文明大數據實驗室課題組介紹了其基于大型網絡調查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國公眾如何看待氣候變化?2024中國公眾氣候變化認知報告》。
報告基于在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開展的抽樣問卷調查,共收集12427份有效樣本,圍繞“中國公眾如何認識氣候變化、如何看待相關政策、如何踐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等主題展開深入研究。該課題由中國社科院生態(tài)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主持,課題組成員禹心郭博士和王沐丹博士在邊會上詳細分享了研究成果。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公眾態(tài)度直接影響了氣候政策的制定。近年來,各國民眾對氣候危機的認知有著明顯差異,有些國家甚至出現(xiàn)較大分歧。如果缺乏廣泛的民眾共識,氣候行動和綠色轉型政策就很難推動。這也是不同國家政府在面對氣候危機時出臺不同政策的主要原因,個別國家甚至因此退出《巴黎協(xié)定》。
那么,中國民眾是如何看待氣候危機?課題組的調查顯示,與一些國家民眾存在明顯的認識分歧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民眾對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高度共識。報告主要有三個發(fā)現(xiàn)。
一是氣候變化在中國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超過九成的受訪民眾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86.2%的受訪民眾認為氣候變化會對人類活動構成嚴重威脅。
二是超過70%的受訪民眾能夠正確理解中國“3060”雙碳政策的內涵;八成以上的受訪民眾對中國“雙碳”目標和綠色發(fā)展前景持有積極態(tài)度;受訪民眾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有信心,超過半數認為可以實現(xiàn)共贏合作。
三是超過75%的受訪民眾對于低碳環(huán)保的消費行為高度認可;六成以上的受訪民眾愿意為減少碳足跡支付額外費用;受訪民眾對新能源產品的發(fā)展方向和趨勢表示認可期待和支持,超過80%的受訪者有購置電動汽車的計劃。
中國民眾對氣候變化的高度共識和對政府應對氣候變化行為的高度支持,為政府采取堅定措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民意基礎。中國在國內堅定推動綠色轉型,在國際上則承諾并踐行“雙碳”戰(zhàn)略,其在國內國際的行動具有共同的內在邏輯。
該課題組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贊賞。一些專家表示,該研究報告為國際社會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巨大成就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詮釋,也讓國際社會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有了更大的信心。雖然目前全球氣候治理面臨各種挑戰(zhàn),但中國的行動成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的強大依靠。
新京報記者 柯銳
編輯 鄭偉彬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