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哈爾莫敦鎮(zhèn),有一片綿延數(shù)公里的綠色長廊格外引人注目。郁郁蔥蔥的楊樹林在戈壁灘上形成一道綠色屏障,守護著身后的農(nóng)田和村莊。而創(chuàng)造這一奇跡的,是一位名叫付志周的普通農(nóng)民。從1983年開始,這位被稱為“當代愚公”的老人帶領全家,用四十余年時間在荒漠中種下80余萬棵樹,將昔日的沙包地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洲。
從河南到新疆:與風沙抗爭
1943年6月,付志周出生于河南通許縣一個普通家庭。1965年,22歲的付志周和妻子陳愛蘭響應國家支援邊疆建設的號召,從河南老家來到新疆和靜縣哈爾莫敦鎮(zhèn)哈爾莫敦村定居。
付志周與妻子陳愛蘭。(資料圖) 和靜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剛到新疆時,這里的環(huán)境比想象的還要艱苦?!备吨局艽巫痈秶不貞浀?。哈爾莫敦村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常年風沙肆虐?!按禾旆N下去的莊稼,一場風沙過后就全被埋了,村民們只能重新播種。”
作為村里的會計,付志周不僅要養(yǎng)活自己的六個孩子,還收養(yǎng)了姐姐家的兩個孩子。一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擔全壓在他一個人肩上。“那時候家里窮,吃飯的碗破了都用銅錢補著繼續(xù)用?!备吨局艽笈畠焊断裁氛f。盡管生活拮據(jù),付志周卻始終重視子女教育,每周五都會檢查孩子們的作業(yè)?!案赣H常說,再窮不能窮教育?!?/p>
1983年春天,一場持續(xù)三天三夜的沙塵暴襲擊了哈爾莫敦村。付志周家的農(nóng)田幾乎被黃沙掩埋,村里許多人家顆粒無收。站在被風沙摧毀的田埂上,付志周做出了一個改變?nèi)颐\的決定:要在沙漠邊緣種樹,筑起一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
“當時村里人都不理解?!备秶不貞浾f,“大家都說沙包上種樹是白費力氣,根本活不了。”就連付志周的妻子陳愛蘭也強烈反對,擔心丈夫的身體吃不消——夏季沙包地表溫度高達40多度,人在上面站一會兒就頭暈目眩。
但付志周異常堅定:“如果再不治沙,我們的土地遲早會被沙漠吞噬。”最終,全家人從最初的反對轉為支持,決定一起投身這場“綠色長征”。
愚公移山:四十余年治沙路
治沙之初,資金短缺是最大難題。付志周幾乎投入了全部積蓄,買來第一批樹苗。鄉(xiāng)鄰們都說:“這錢扔進沙包連個響都聽不見?!钡@位倔強的老人硬是帶著家人,用最原始的工具開始了這場人與自然的較量。
“那時候父母去沙漠種樹,常常就是一壺水、幾個馕?!备断裁坊貞浉改钢紊硶r的艱苦生活時,聲音有些哽咽。
她清楚地記得母親偶爾想改善伙食時的無奈:“有時候媽媽想煮鍋面條,可面還沒下鍋,一陣風沙就刮來半鍋沙子。”作為農(nóng)民,付志周夫婦深知糧食來之不易,即便面條里摻了沙子也舍不得倒掉。“沙子太多的時候,嚼起來硌得牙生疼?!备断裁氛f。
付志周與妻子陳愛蘭在治沙勞作間隙。(資料圖)和靜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后來,他們干脆只帶干糧進沙漠——幾個干硬的馕餅,一壺水,就是一天的伙食。
“最開始我們連樹苗都買不起,只能自己育苗?!备秶步榻B道。每年春天,他們用七八米長的桿子從成年樹上截取枝條,切成15厘米左右的小段,放進菜窖保存。等到栽種季節(jié),這些枝條已經(jīng)萌發(fā)新芽,再插入濕潤的沙土中生根?!安宓臅r候必須保證枝條沒根,這樣才能刺激它自己長出新根。”
“最初嘗試治沙時,父親和村民們沒有任何科學指導,完全是憑著一股韌勁在摸索?!备秶不貞浀?。1984年剛開始植樹時,付志周和村民們采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沙包中間挖坑栽樹。他們天真地認為,只要把樹苗種進沙土里就能成活。
然而現(xiàn)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棒?!耙粓龃箫L過后,新栽的樹苗不是被連根拔起,就是被風沙掩埋?!备秶舱f。有些樹苗甚至被埋進一兩米深的沙堆里,完全不見蹤影。更棘手的是,由于沙地滲水快,高處根本澆不上水,樹苗常常因缺水枯死。
面對困境,付志周想出了“土辦法”:用罐頭瓶、水桶一棵棵人工澆灌?!八麄兿裾疹檵雰阂粯雍亲o每棵樹苗?!备秶裁枋龅溃坝袝r候能救活一些,但更多時候只能眼睜睜看著樹苗死去?!边@些原始的治沙方法雖然效率低下,卻為后來的成功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
1984年,付志周在沙地上種下了第一批白楊樹苗。四排樹苗最終只存活下來不到三排?!俺苫盥实椭饕且驗槿彼??!备秶舱f。當時全靠人力開溝引水,地勢高的地方水過不去,樹苗就干枯而死。付志周帶領家人一次次補種,用最原始的工具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抗爭。
“刮大風起沙時,別人家的孩子都往家跑,我們卻要往地里沖?!备秶仓v述著最難忘的經(jīng)歷。七八級的大風卷著沙粒,打在臉上生疼。全家人要在風中為樹苗培土,防止樹根被吹干?!爱敃r不理解父親,覺得他對樹比對孩子還上心。但看著父母在前面拼命護樹,我們也跟著干了起來。”
在第一批樹苗中,有一棵箭桿楊(學名穿天楊)頑強地存活下來。這存活下來的“第一棵樹”被當?shù)厝朔Q為“樹王”,如今這棵白楊已經(jīng)長到三米多粗、四十多米高,樹干堅實不空,依然枝繁葉茂?!案赣H看待這些樹,就像看待自己慢慢長大的孩子?!备秶舱f。
付志周次子付國喜撫摸“第一棵樹”。古麗 攝
從質(zhì)疑到追隨:綠色奇跡的誕生
隨著時間推移,付志周的治沙工程逐漸顯現(xiàn)成效。一條綠色長廊沿著沙河延伸,保護著周邊農(nóng)田。當初持觀望態(tài)度的村民,在看到成效后也紛紛加入植樹行列。
為了提高效率,全家人齊心協(xié)力:子女們盡力出資,貸款購買推土機、拖拉機,從最初的毛驢牛車升級到機械化作業(yè)。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治沙條件已大大改善?!皺C械把地推得平平的,噴灌取代了人工澆水,成活率提高了不少?!备秶舱f。
2003年,付志周自掏腰包購置二手農(nóng)機,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寒來暑往,連在外求學的女兒假期回來也要幫忙種樹。漸漸地,第一道防風林、第二道防風林相繼建成,荒漠開始出現(xiàn)綠色。
在付志周精神的感召下,和靜縣逐漸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從機關干部到普通村民,越來越多的人拿起鐵鍬加入植樹行列。縣林業(yè)部門的技術人員穿梭在田間地頭,為村民們送去樹苗和技術指導。曾經(jīng)質(zhì)疑的聲音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不斷延伸的綠色屏障。
“我爸爸不光自己種,還帶動了周邊所有農(nóng)民?!备断裁纷院赖卣f。如今,村里人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種樹的習慣,整個縣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站在高處遠眺,從沙漠到九龍坡,沿山一帶都栽上了樹,形成了一道壯觀的綠色屏障。
榮譽與遺憾:一位治沙人的晚年
付志周的治沙事跡逐漸被外界知曉。他先后榮獲“自治區(qū)防風治沙綠化獎章先進個人”
“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40周年綠色長城先進獎章”、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21年,他入選“典贊·2021科普中國”年度十大科普人物;2023年被評為第七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道德模范,同年入選“中國好人榜”。
最讓付志周欣慰的是,80歲高齡時他終于如愿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并獲得了去人民大會堂領獎的榮譽。“當時他回來特別高興,走到哪都把獎狀帶著。我能感受到,父親最珍視的不是獎杯本身,而是這份認可背后的意義?!备断裁氛f。
然而,長期的治沙勞作也讓付志周夫婦付出了健康的代價。在風沙中勞作時,他們不知道吸入肺里的沙子是出不來的,最終雙雙患上了塵肺病。陳愛蘭于2020年離世,付志周于2024年離世。病重期間,付志周還要女兒攙扶著去看他種下的那片林子?!爸钡缴詈髸r刻,他仍惦記著他的樹?!备断裁坊貞浀?。
百萬棵樹之約:三代人的綠色接力
付志周生前定下了一個目標:要在有生之年種夠一百萬棵樹。截至他去世時,全家已經(jīng)種下80萬棵,還差最后的20萬棵。
如今,這個綠色的接力棒已經(jīng)傳到了下一代手中。付國喜和他的兄弟姐妹們繼續(xù)著父親未竟的事業(yè),今年又新栽了1.5萬棵樹。“我們正在嘗試栽種沙棗等經(jīng)濟樹種,推動從防風林向經(jīng)濟林的轉變?!?/p>
談及自己的下一代,付國喜表示理解:“就像當年我不理解父親一樣,他現(xiàn)在也專注于自己的學業(yè)?!钡嘈牛拖駱淠拘枰獣r間成長一樣,孩子對這份事業(yè)的理解也需要時間?!暗人枷朕D變過來了,自然會跟著干?!?/p>
精神永存:從“當代愚公”到生態(tài)文明的踐行者
站在父親栽種的樹林前,付喜梅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在風沙中勞作的身影:“他雖然離開了,但這些樹就是他生命的延續(xù)?!痹谶@片綠意漸濃的戈壁灘上,一位普通農(nóng)民的堅守與奉獻,正在開花結果。
“所以我說,父母從未真正離開。他們已然化作一棵棵挺拔的白楊,永遠屹立在這片土地上?!?/p>
付志周長女 付喜梅和三子付溫平合抱“第一棵樹”。
付志周的故事,是千千萬萬中國農(nóng)民堅守土地、建設家園的縮影。他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nèi)涵。從最初的防風固沙,到如今的生態(tài)經(jīng)濟,付志周一家走過的治沙路,正是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注腳。
“父親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奮斗不僅是為了成功,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备断裁氛f。在這片曾經(jīng)荒蕪的土地上,付志周種下的不僅是樹木,更是一種精神——對家庭的責任,對土地的摯愛,對困難的不屈。
如今,哈爾莫敦村的綠色長廊仍在不斷延伸。每年春天,新栽的樹苗在春風中搖曳,仿佛在訴說著這個家庭四十年治沙的故事。而付志周——這位戈壁灘上的綠色守望者,也將以“當代愚公”的形象,永遠銘刻在這片土地的記憶中。
新京報記者 古麗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