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湖南一先天性唇腭裂女大學生哭訴稱遭受網(wǎng)絡惡評攻擊。圖/IC photo
據(jù)紅星新聞報道,5月10日,湖南一先天性唇腭裂女大學生哭訴稱遭受網(wǎng)絡惡評攻擊。她在視頻中稱,“希望停止對他人外貌的攻擊,來彰顯你身為正常人的優(yōu)越感。”“我們除了鼻子與正常人不同,其他與正常人無異,我理解人們的認知不一樣,但是那都不應該成為你攻擊別人的武器?!迸硎咀约和耆珱]有鼻骨,因為媽媽懷孕時吃藥導致的疾病,非遺傳,一歲半做了干預,目前已康復。
從網(wǎng)絡評論看,她遭受的惡評可謂五花八門。有的人攻擊她的長相;有的則將批評的矛頭指向其母親;甚至還有人指向她提到母親,“導致自己母親被網(wǎng)暴”,等等。
與他人不同的長相,必然會伴隨某種壓力,這也確實是一種不幸。她自己也提到,曾遭受過校園霸凌和惡意評價??梢韵胂螅某砷L恐怕會伴隨很多令人難過的時刻。對于這樣的群體,人們應當抱有基本的同情,這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表達。
因此,對她長相的攻擊,實在是毫無道理。長相并不是一種錯。相反,她的出鏡倒更有助于這一群體被看見,對于澄清誤解、凝聚關注來說,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在網(wǎng)絡上有一種觀點認為,“既然你選擇了曝光長相,那么就要做好接受各種評價的準備”,似乎用這個說法就可以將惡評合理化。
這無異于一種詭辯,本質上是一種受害者有罪論。仔細想想,類似觀點背后是一種非常殘忍的潛意識——如果長相異常,那么就不應該出現(xiàn)在公共視野。這多少讓人難言滋味,他們不僅身體承受不幸,還要被剝奪表達的權利。
這起輿論風波的另一層原因,或許是現(xiàn)在網(wǎng)絡流行的一種風氣:很多人熱衷于網(wǎng)絡斷案,試圖從他人只言片語的表達中,去發(fā)現(xiàn)一種“真相”,去找到一個“壞人”。
就像這位大學生所遭遇的那樣。一些人要從非常簡短的表達中去判斷病因,去找出致病的可能性;還有人因此代入了情緒,認為這個病是遺傳導致,而她提到“媽媽懷孕時吃藥”等,則是讓母親、乃至女性去背負“罪責”。這些,都未免深文周納、聯(lián)想過甚了。
家庭狀況、個人遭遇是千差萬別的,何況還涉及專業(yè)的醫(yī)療知識,人們很難從浮光掠影中了解人生的全貌。在所知有限的情況下,將她的一些觀點過度解讀,輕而易舉地斷案審判,這未免太輕飄了,也很容易對其帶來百口莫辯的傷害。
某種程度上,這種臆測揣度也很容易成為網(wǎng)絡謠言、網(wǎng)絡暴力的來源。比較有名的案例,是2023年武漢一小學生被撞身亡,隨后其母親在采訪時因為妝容、著裝,也遭受了種種網(wǎng)暴,最終不幸去世。前段時間,00后無手女孩懷孕遭惡評“生怪胎”的新聞,同樣引發(fā)關注。
類似案例說明,總有一些人熱衷于從所謂的細節(jié)里揣摩,在鏡頭的掃描、鍵盤的輸入中,似乎就可以去將他人漫長的人生、復雜的境況,懷著某種惡意進行簡單化的標簽概括。
人們或許需要反思現(xiàn)在的輿論生態(tài),從中學會某種輿論素養(yǎng)——對于這種并不涉及多少公共利益,屬于個人生活的事件,人們不妨抱有某種共情,去寄予一種真誠的善意,這就足夠了。
就像此次女大學生因容貌遭受網(wǎng)絡惡評事件,人們就應當克制一下“深挖”的沖動,而不是將他人的一字一句都放大解讀,去無端地制造道德壓力和輿論風波。
總之,對一位容貌異常的人愿意出現(xiàn)在公共視野中,人們應當鼓勵和歡迎。所有人都是社會的一員,都不應該在社會表達中失語,他們需要被善待。某種程度上,善待他們也是善待所有人,一個更加包容、友善、松弛的社會,誰不會從中獲益呢?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