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德加德·呂文施泰因出生于科隆的猶太人家庭,屬于大市民階級。1931年,她與同為猶太人的埃爾文·瓦爾特·帕爾姆(E rw in W a lte r Pa lm,又譯歐文·瓦爾特·帕姆)相識于海德堡。彼時的她是個心系天下的女大學(xué)生,先后師從卡爾·曼海姆和雅斯貝爾斯,而他是個熱衷古代文化和藝術(shù)的才子。惺惺相惜的兩個年輕人愛得熾烈。次年,他說想去心馳神往的意大利留學(xué),她義無反顧地跟隨。沒想到僅一年后,希特勒在德國掌握政權(quán),留學(xué)成了流亡。盡管如此,這對戀人還是在意大利居住了六年,她不僅在那里完成了博士論文,也成為了他的妻子。然而那檸檬花綻放的地方最終并未幸免于時代的瘋狂:墨索里尼頒布種族法后,這兩位在當(dāng)?shù)匾杨H受人尊敬的“國家敵人”被驅(qū)逐出境,踏上了真正的流亡路途。
棲風(fēng)宿雨地輾轉(zhuǎn)多國之后,兩人終于在加勒比海上的多米尼加共和國停下腳步。這并非他們的選擇,只是北邊的美國、墨西哥,南邊的阿根廷、巴西,都沒準(zhǔn)予他們簽證,唯有這個由獨裁者特魯希略(Ra fae l Tru jillo)統(tǒng)治的島國,接納了這對潦倒的猶太夫婦。
1940年開始,她的時間以另一種速度流逝。
本文內(nèi)容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5月23日專題《希爾德·多敏:在墜落的邊緣,走向奇跡與家園》的B02-03版。
撰文|姜林靜
“鳥”:
在空中布置房間
她是只輕盈的小鳥。
她是只遷徙的候鳥,飛越苦難,依舊遷往“信任”。
對戰(zhàn)后的德國來說,她是一只和平鴿。
女性好像總是不知不覺就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受虐者,起初不過是自愿的犧牲和奉獻。多敏和丈夫一樣擁有博士頭銜,一樣才華橫溢,卻或是為了生計奔走于各個德語培訓(xùn)班,或是伏案將丈夫的論文翻譯成西班牙文和英文。丈夫很快就在異鄉(xiāng)找到了自己的學(xué)術(shù)和創(chuàng)作領(lǐng)地,她則如同勤勤懇懇的秘書,拍照記錄他的田野調(diào)查、埋頭整理他的每一份研究。
她越來越活成了海島上的孤島。她曾以為只要有丈夫的愛,流亡中的一切苦痛都可以承受。這種信念很快就坍塌了。兩人的婚姻越來越岌岌可危,丈夫沉醉于自己的學(xué)術(shù)研究,在拉丁美洲各地開展幾乎沒有經(jīng)濟回報的巡回講座,享受著他“清貧的自由”。
1951年,她收到母親突然去世的噩耗。他不但沒有停下遠(yuǎn)行的腳步,甚至沒有在信中給予她半句安慰。事實上,他早已戀上了一個富裕的古巴寡婦,正在計劃離開妻子。
多敏和其丈夫的合影。
她崩潰了。準(zhǔn)備自殺前,她拿起筆開始寫詩。她一直渴望有自己的孩子,但自私的丈夫堅決反對。無法孕育孩子,不代表無法孕育生命:詞與詞連接,句與句疊加,好似骨與骨,肉與肉。假如擁有孩子,或許多少能撫平她的傷痕,然而創(chuàng)造詩句,卻既庇護了自己,也安慰了別人。詩行構(gòu)成了呼吸的空間,她在白紙上寫下一詞一句,也重新一呼一吸。
從此,寫作就成了不被生活擊倒的新生命。失去故鄉(xiāng),失去母親,失去孩子,失去愛情,但她贏得了詩言。1959年,年過半百的她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只有一朵玫瑰支撐》,出版社甚至不得不讓她篡改年齡,不然誰又有興趣讀一個五十歲女人的處女作呢?
我在空中布置一個房間,
在雜技師和群鳥中間:
我的床鋪安在感覺的秋千
像風(fēng)中鳥巢
在最遠(yuǎn)的梢尖。
我買下一條羊毛毯
它擁有最柔順的羊毛
月光下的羊群
像閃亮的云朵,飄移在
堅實的大地上。
我閉上眼,把自己裹入,
可親動物的毛皮
我想感受羊蹄下的細(xì)沙
傾聽夜里的馬廄
門閂插上的聲響。
但我卻躺在羽毛中,
顫悠在高高的虛空。
我頭暈?zāi)垦?,難以入眠。
我的手想要抓住什么,卻只找到
一朵玫瑰作為支撐。
——《只有一朵玫瑰支撐》
土地是堅實的,她卻只能如云般飄動,如鳥般遷徙。誰不曾希望找到可以永遠(yuǎn)扎根的家?然而土地似乎與猶太人的命運背道而馳,她只能在空中建造房子,把床鋪安在秋千上。誰不想聽到門閂扣上的聲音,裹著溫暖的毛被沉入夢鄉(xiāng)?但懸在虛空中的她頭暈?zāi)垦?,難以入眠。誰不曾在痛苦中疾呼渴求強大的依靠?她卻只找到一朵玫瑰作為支撐。
這朵玫瑰當(dāng)然已不是他的愛情。她的玫瑰是她自己栽種的。生活中的一切都難以忍受,但手里還握著筆,筆里還淌著墨,描述難以忍受之事本身就是希望,筆桿與暈染在紙上的墨構(gòu)成了一朵玫瑰,雖難稱救贖,卻足以支撐。
“樹”:
從她的身體長出
鳥兒自然喜歡樹。
她鳥兒般的雙眼總在搜尋著樹。
最終,從她的身體里長出大樹。
童年時家中花園里種著的杏樹,在她的詩中成了永立不倒的臂彎。她的父親是律師,母親熱愛藝術(shù),經(jīng)常在家中舉辦歌唱沙龍。父母的極端寵愛(甚至近乎溺愛),讓小希爾德像個“杏仁核”般躺在安全舒適的“杏仁”里。這或許也塑造了她陰晴不定的性格,與她交往甚密的朋友都承認(rèn),她絕對談不上是個容易相處的人。
帕爾姆是她離開童年杏樹后尋找到的大樹。她曾天真地設(shè)想,遷徙的小鳥也可在此筑巢。流亡的確將兩人的命運徹底捆綁在了一起,但這究竟是祝福,還是詛咒?
多敏在書房。
丈夫是個“學(xué)術(shù)狂人”,上天也眷顧了他的學(xué)術(shù)生涯:來到多米尼加共和國后,他就在首都舊城區(qū)的古建筑中發(fā)現(xiàn)了安達盧西亞式庭院古跡,并通過相關(guān)研究迅速確立了自己在學(xué)術(shù)界的地位,成為圣多明各大學(xué)的首位德國教授。后來這片舊殖民城申請到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他的研究功不可沒,直到今天,多米尼加共和國還有以“帕爾姆”命名的街道和基金會。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令人矚目的學(xué)術(shù)成果讓他成為最早一批申請到獎學(xué)金的猶太學(xué)者,先是通過古根海姆獎學(xué)金前往紐約,后又通過德意志學(xué)術(shù)交流中心的獎學(xué)金回到德國,最終以罕見的“海外成功猶太學(xué)者”身份重返海德堡大學(xué)。
奧德修斯的漫長歸途終于迎來句點,繞地球大半圈之后,兩人終于重回相識相戀的小城。她曾經(jīng)堅信,只要有他,無休止的航行終有盡頭。航行的確結(jié)束了,只是物是人非。雖然他們在別人眼中是一對夢幻學(xué)術(shù)伴侶,但對兩人來說,這景象不過是往日的殘痕。
曾經(jīng),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學(xué)術(shù),可當(dāng)她需要支持時,卻發(fā)現(xiàn)這棵樹其實只在乎自己枝繁葉茂,甚至想抖落這只早早筑巢的小鳥。曾經(jīng),“寫詩”的領(lǐng)地一直被丈夫獨占:他不僅是歷史學(xué)家,還自詡為天生的詩人。他喜歡和妻子一起讀詩、譯詩、討論詩,卻很難接受家里出現(xiàn)一個與自己競爭的女詩人。
但這次她不能再壓抑自己,不能永遠(yuǎn)做他的“學(xué)術(shù)女仆”和“詩歌伴侶”。即使女性的言說在很大程度上依舊籠罩在男性的陰影下,但如今她的身體迫切需要長出自己的樹。在出版社編輯的建議下,她以新的名字重生。她曾是希爾德加德·呂文施泰因,婚后成了希爾德·帕爾姆(Hilde Palm),現(xiàn)在她是希爾德·多敏(Hilde Dom in):“多敏”(Dom in)來自曾經(jīng)的流亡地“多米尼加”(Dom inicana)。她隨丈夫在這個陌生的島嶼流亡了十四年,經(jīng)歷了多重意義的死亡。如今她才發(fā)現(xiàn),從自己弱小的身體上也能長出可以扎根的樹:
一棵名字怪異的樹,
一棵像所有樹的樹,
從我身上長出,
像長自所有逝者的身體,
無關(guān)乎何處。
——《殘酷的競逐》
詩集出版后,作為“回歸詩人”的多敏在德國受到追捧,這讓丈夫很不自在。成為詩人的妻子與他一樣精力充沛,熱衷各種公共活動,朋友們打趣她為“小希爾德饕餮”(Hildchen N immersatt):她不僅醉心于舉辦詩歌朗誦會,也喜歡接受采訪,并且不錯過海德堡豐富的文化活動,音樂會、劇院、大學(xué)和中學(xué)課堂,處處有她的身影。她享受自己的名聲,以及自己在文化界受到的寵愛。
圣多明各的帕爾姆、多敏紀(jì)念牌匾。
或許因為此前的壓抑和失語,讓走入公共視野后的多敏更渴望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與拒絕闡釋自己詩歌的策蘭幾乎完全相反,多敏非常愿意、甚至熱衷于談?wù)撟约旱脑姼?。二十世紀(jì)60年代后期,她甚至還寫了不少詩學(xué)散文來論述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僅如此,她在政治問題上更是特別頑固。在海德堡,她不僅作為一個詩人,也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而聞名。
然而最打動我的,依舊是她1959年和1962年的最初兩部詩集。在那里,她最真實地展現(xiàn)著無解的痛:
一只無腳的鳥是一曲哀歌
沒有樹枝,沒有手掌,沒有鳥巢。
一只在逼仄中受傷的鳥,
一只在廣闊中迷失的鳥,
一只在海洋中淹溺的鳥。
一只鳥
是一只鳥,
是一塊石頭,
它在尖叫。
一只啞巴鳥,
無人聽見它的尖叫。
——《鳥怨》
事實上,細(xì)心的讀者能清晰聽見這只“啞巴鳥”的尖叫。詩歌成了她的抵抗,她不再需要虛偽大樹上的鳥巢,她成了經(jīng)歷過海上風(fēng)暴后的孤鳥,從血紅色的肋骨下找回了堅守者的哀歌。
“云”:
愛被重新托舉
如果沒有樹上的巢,
那就通過云的托舉,
成為永恒飛翔的鳥。
通過研究大量書信和手稿,多敏晚年摯友、她的傳記作家瑪里昂·陶施韋茨(Marion Taus?chw itz)向我們揭示,多敏顯然通過修改詩歌、篡改日期、出版自傳,營造出與她“一生摯愛”的丈夫和諧生活的假象,仿佛陰云未曾籠罩愛的天空。事實上,在讀到陶施韋茨的傳記前,我就在她的中后期詩歌中讀到些許虛偽與空洞,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獻給丈夫的一些情詩。雖然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將“抒情的我”與詩人等同起來,但她的詩言與她的生活之間那不可割裂的共生關(guān)系,又實在呼之欲出。
這恐怕是詩人對愛的一種執(zhí)念”。多敏試圖通過文字構(gòu)建一種更理想的人生,甚至創(chuàng)造一種“愛的神話”。盡管如此,歡快與哀傷依舊像萬變的云朵,在她的詩中來回打轉(zhuǎn)。她的文字兼具南方的熱情與北方的冷峻,“抒情的我”無時無刻不在“孤獨”與“安全”之間搖擺。
第一次讀到多敏的詩是在2009年去海德堡念書時。彼時女詩人剛?cè)ナ廊?。在德國的第一個年末,我去主街上的塔利亞(Thalia)書店,參加為期一天的年終盤點,賺點兒可憐的生活補貼。中午有一個多小時的休息,我就在“暢銷區(qū)”翻看多敏詩集。這位海德堡名人對于當(dāng)時的我還十分陌生,就像對今天大部分的中國讀者那樣。
絕非一見鐘情的閱讀。當(dāng)時的我十分崇拜在宿命的“重負(fù)”中找到“神恩”的法國女思想家西蒙娜·薇依,這個在“輕盈”中持守“信任”的女詩人多敏自然讓我覺得難以承受。詩人自己最珍愛的那首詩《亞伯,站起來》讓我倍感疏離(據(jù)說她的每場個人朗誦會都以該詩結(jié)尾)。與其他經(jīng)歷流亡的猶太詩人相比,多敏的作品極少涉及猶太教主題,但她在這首詩中卻回溯到人類的第一場兄弟殘殺”。她向被殺害的亞伯呼喚,呼喚他站起身,由此重啟歷史:
亞伯,若你不起身,
這個唯一的答案
又怎能
有所改變
——《亞伯,站起來》
根據(jù)《創(chuàng)世記》,該隱因嫉妒兄弟亞伯受神寵愛,設(shè)陷殺害了他。神找不到亞伯,就問該隱他兄弟去了哪兒。該隱用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偽問題”回避了神的質(zhì)疑:“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多敏在詩中宣稱,假如人類能回到這個“偽問題”之前,就可以重返“兄弟情義”。
可是這個“偽問題”之前的謀殺呢?那個“罪與罰”的開端呢?那個人類關(guān)系整體悲劇的原點呢?“亞伯,站起來,讓我們所有人之間的事,有一個不同的開端”。在我看來,這一召喚如同從虛空中喊出,甚至接近一種“自我神化”,在神學(xué)上根本站不住腳。
這樣輕薄無力的升華在她的中晚期作品里處處可見。這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沒有再細(xì)讀多敏,甚至是后來開始系統(tǒng)研究20世紀(jì)德語猶太女詩人時,也只偶爾涉獵她的詩歌。
2023年夏天,我去海德堡探望一位忘年交。她喜歡多敏,我就隨她一起探訪了多敏的墓。2006年,96歲高齡的女詩人去世時,依舊選擇了與18年前去世的丈夫合葬在海德堡的“山丘公墓”(Bergfriedhof)。樸素至極的墓碑上刻著她早就選定的詩句:
“我將腳放入空中,
它會托舉”
在兩人的墓前,我又一次想到了那首《亞伯,站起來》。這對夫妻何嘗不像該隱和亞伯?這段奇特的愛仿佛一場曠日持久的智識較量。雖然多敏在詩中稱自己是“亞伯的孩子”,但或許很難說誰是該隱誰是亞伯。在這段充滿嫉妒、欲望、角逐的關(guān)系中,兩人都在某方面徹底敗下陣來:多敏在她珍視的愛情里,帕爾姆在他寶貴的詩藝中。也許,多敏的那聲“亞伯,站起來”只是渴望自己有寬恕的勇氣。只有自己選擇站起來,才有可能讓故事回到原初。
倘若沒有經(jīng)歷過失落的愛,倘若沒有體驗過墜落的信任,下面的文字是無從誕生的:
夜幕降臨
于是你愛
并非愛那美的
而是愛那丑的。
并非上升的
而是注定墜落的
并非在你助人的地方
而是在無依之地
這是一個溫柔之夜,
這夜你愛——
愛那些即使愛
也無法挽救的事物。
——《溫柔之夜》
她通過詩歌所完成的,不正是去“愛那丑的”嗎?不正是去愛那“注定墜落的”嗎?不正是讓已死的自己“站起來”嗎?在詩的溫柔云端,痛苦被放下,愛被重新托舉。
多敏與帕爾姆的合葬墓。
“詞”:
神圣的呼吸
呼吸
在鳥喉間
呼吸,
在樹枝間。
詞
如同風(fēng)
神圣的呼吸
出發(fā)又回歸。
呼吸總能找到
樹枝
云朵
鳥喉。
詞
神圣的詞
總能找到嘴唇
——《藝術(shù)久長》
她始終用小鳥般的眼睛打量世界:帶著稚氣,滿是倔強。她溫柔地相信著奇跡,假如曾經(jīng)依靠的大樹已倒,就讓自己身上長出樹來。多敏的故事是一曲哀歌,她的詞卻總是堅毅地閃著微光。被割舌的菲洛梅拉、只能哞哞叫著哭訴的伊娥,她們不僅是往昔神話里的失語者,如今依舊是女性的鏡中自照。然而多敏至少做出了改變,她掙扎著讓詞找到女性的唇。
最終的神圣,就是詞。
她非圣人。她的真實,她的假面,都是她的自白。她的詞,正是每個讀者能與她、與己相遇之處。
撰文/姜林靜
編輯/張進 申璐
校對/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