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都半夜十二點了,山里一點亮光沒有,凍得直哆嗦,聽到消防員喊我們的聲音,可算是有救了!”5月17日上午,北京門頭溝區(qū)龍泉消防救援站中,一名中年男子激動地向消防救援人員回憶道。


龍泉消防救援站副站長牛孝雨也感嘆:“之前還沒有遇到過這么艱險、歷時這么長的山岳救援?!?/p>


5月11日,今年53歲、家住海淀區(qū)的孫先生約上兩個朋友,一起到門頭溝區(qū)的神泉峽景區(qū)爬山。路上誤入未開發(fā)的野山地帶,晚上6點半仍未下山,遂報警求助。龍泉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救援人員歷經5個多小時,在陡峭的山間前行,成功找到孫先生三人。又經過4個多小時,消防救援人員夜間在灌木叢中摸索道路,帶領孫先生一行平安下山。


5月17日下午,新京報記者跟隨龍泉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救援人員一起,探訪當初的救援路線。記者發(fā)現(xiàn),山路十分陡峭,有樹木遮掩,其間分布著很多石頭,稍有不慎就容易滑倒。


5月17日,孫先生和朋友給龍泉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救援人員送來錦旗。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誤入野山


孫先生是一名登山愛好者,此前他曾來過神泉峽景區(qū),“上次走了10公里的步道不過癮,看到景區(qū)地圖上還標有一條20公里長的環(huán)線,這次特意叫上朋友嘗試走走20公里路線?!?/p>


5月11日9點半左右,孫先生和朋友們開始登山。和上次的步道不同,這條20公里環(huán)線的起點就是土路,走了沒多久,就看到一塊提示前方是未開發(fā)野山的路牌,孫先生和朋友繼續(xù)按照景區(qū)地圖上指示的路線行走,越往前走路牌越少,但看到了驢友綁在樹上用來指路的布條。


下午1點,孫先生一行走到了一個岔路口,此處有神泉峽景區(qū)立的路牌,但路牌所指的方向橫了一棵大樹,而驢友綁的布條指向另一條路,他們決定按布條所示方向繼續(xù)前行。此時,他們三人帶的九瓶水已全部喝光。


又走了三個小時,他們還沒走到景區(qū)出口,看手機地圖似乎離神泉峽景區(qū)越來越遠,反而到了靈溪景區(qū)的地界。三人一直沒找到正確的路線,又沒有攜帶任何照明設備,眼看著太陽要落山了,于是在晚6點半撥打景區(qū)電話求助,又報了警。民警建議他們在原地等待救援,注意節(jié)約手機電量。


龍泉消防救援站接到調派后,立即派人前往現(xiàn)場救援,同時打電話和孫先生一行人取得了聯(lián)系。


孫先生回憶,隨著天色越來越暗,他和朋友們也變得越來越慌張。水已經喝光了,食物還剩一些,“兩個女性朋友不停說沒水了沒水了,食物也干得吃不進去,我不停安慰她們?!?/p>


入夜后山里伸手不見五指,氣溫降到10℃左右,他們凍得直打寒戰(zhàn),“擔心有失溫的風險。”為了取暖,孫先生不停地跳,兩名女性朋友則抱在了一起。


最難的是,他們也無法得知自己的準確位置,只能使用GPS定位,將自己的經緯度發(fā)送給消防救援人員。晚7點,消防救援人員抵達門頭溝區(qū)嶺角村,準備展開救援。


牛孝雨指出救援時上山的入口。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灌木叢中摸索探路


5月17日下午,新京報記者跟隨龍泉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救援人員一起,探訪當初的救援路線。


新京報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想要抵達當初消防救援人員上山的路口,先要將車開上一個櫻桃園里的陡坡,然后步行幾分鐘到達一個被鐵絲網攔住的區(qū)域,這就是戶外軟件上所標注路線的起點。


龍泉消防救援站副站長牛孝雨向新京報記者展示當天在戶外軟件上查詢到的路線,在地圖上顯示為一條細細的黃線,“這么細,說明走過的人很少,路況也不算好?!?/p>


新京報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鐵絲網后的入口沒有明顯的路,是被雜草掩蓋的陡峭山坡,散布著很多碎石?!皫缀跏菑娦性谏缴祥_出一條路來?!迸P⒂昊貞?。


牛孝雨介紹,當天從入口上山后,先走了一段石板路,然后又走了一段干涸的河道,河道處有很多碎石。半個多小時后,徹底沒路了,前方只剩下高矮不均的灌木叢,他們按照戶外軟件路線的指示,在灌木叢中摸索前進。


11日夜里12點左右,消防救援人員已經接近了孫先生發(fā)來的位置。但因為有偏差,他們只能靠呼喊來尋找準確位置。


“有人嗎?”此起彼伏的呼喊聲在大山中響起。孫先生回憶,當時兩名女性朋友高興地哭了,大喊著:“我們得救了!來人了!”


大約20分鐘后,消防救援人員和孫先生會合了。孫先生說,消防員找到他們后,一下子就坐在地上了,“他們累得都氣喘吁吁的?!?/p>


消防員廉政達回憶,當時只剩下不到兩瓶水,考慮到孫先生三人已經渴了太久,優(yōu)先給他們喝,“保證不脫水,接下來能走下山?!?/p>


休息片刻后,消防救援人員找到另一條相對安全的路,把孫先生和朋友護在中間一起下山。“每個被救人員前面和后面都有一個消防救援人員。這樣的隊形能夠保證萬一他們下山時滑一跤、磕一下,我們消防員都能照應到?!迸P⒂杲忉屨f。


孫先生回憶,下山時,在一片黑暗中,廉政達始終拿著手機在前面找路,如果地圖提示偏離路線,再回去重新走,就這樣不斷摸索。他們在灌木叢中穿行,消防員在前面開路,把草踩倒、扒拉開,有的地方坡度接近六十度,他們只好坐在地上,拽著野草,向下滑行。


下山路線的終點。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4個多小時后,天已經蒙蒙亮了,他們終于下了山。下山處位于出京方向的東方紅隧道口,消防車、民警和神泉峽景區(qū)、靈溪景區(qū)的工作人員已在山下等待。


牛孝雨說,當時出發(fā)時還很新的手套,救援結束時已經磨損明顯,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的劃痕。


回憶起這段經歷,孫先生不住感嘆,“以后爬山一定只走成熟路線,不能再去野山了?!?月17日上午,孫先生和朋友專程前往龍泉消防救援站,向消防救援人員表達感謝,并送上兩面錦旗,上面寫著“勇敢的逆行者,人民的守護神”“救援不懼險,勇士顯神威”。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編輯 劉倩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