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壁畫上的中國史》,苗子兮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4月。
推薦理由:
那是為生者所繪的壁畫,在宮殿的墻壁上,在祠廟的墻壁上,在洞窟的墻壁上,在中土,也在西域,在東海,也在天南。殿堂之宏麗,由壁畫來生色;佛窟之靜穆,亦有壁畫來烘托。壁畫的內(nèi)容,也因此紛然有別,各個而異。然而,畫壁人的心思,是否會透過壁畫傳達給觀畫之人?觀畫之人,又是否真能看透個中三昧?
苗子兮的《觀無量》,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樣一部入壁觀畫的著作。從武梁祠畫像石中武氏一門所期望的圣賢孝悌、祥瑞來集的道德理想國,到撒馬爾罕宮廷壁上用以彰顯王權尊貴的畫中使臣,從藏經(jīng)洞中冠服華麗的天公主的隊列,到巖山寺文殊殿壁上人煙繁盛的城池。壁畫中的色彩,馳騁著畫壁人絢爛的想象,畫中的生靈,蘊含著觀畫人內(nèi)心無盡的欲望。那些明知無法長存,明知早已成為過往,明知不能企及的一切,都可以藉由壁畫所繪,鋪陳一點必要的想象,讓自己猶如成為它們的主人,與它們一起長存。
但,如何可能,壁畫只是壁畫,那寄托了武氏一門道德理想國的畫像石,最終無法阻遏漢帝國在墮落中傾頹??滹検构?jié)來庭覲見榮光的撒馬爾罕宮廷壁畫,也最終隨著王國的覆滅一并淪為丘墟?;蛟S,描繪巖山寺壁畫上宏麗繁盛的迦毗羅衛(wèi)城的畫師王逵,真的將他心中的北宋故都汴梁的影子,落筆其上,但那,只余想象——那座城,終歸是要覆滅的——于是,只剩下壁上記憶的殘片。
一剎那九百生滅,一瞬間萬千往生,這世間生靈無不如此,比起那畫壁與面壁的生靈,壁畫或許更加長久。那畫壁之人與最初的觀畫之人,都早已成塵,無數(shù)曾經(jīng)觀看過這些壁畫的人,也消失在歲月無常的羅網(wǎng)中,終有一日,壁畫也將剝蝕零落。然而,縱然知道如此,但也在無量眾生、無量紅塵、無量歲月,最終歸于空寂之前,請再多看一眼。
撰文/李陽
編輯/王菡
校對/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