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青島西海岸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網約護士接單后開展上門服務。圖/新華社
“知道的人少、用的人少、參與的護士也少?!?/p>
據央視網報道,2019年,國家衛(wèi)健委開始推動“互聯網+護理服務”,“網約護士”獲得官方認可,并正式試水。5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體上,“網約護士”的普及情況難言理想,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究其原因,通俗地說,一方面是“買不起”。誠然,不少病患特別是失能人員,需要“網約護士”上門服務。但據央視網報道,病人除了服務費,還需要支付耗材費和里程費,一般總費用是在公立醫(yī)院的8至10倍,且多數地方也未將其納入醫(yī)保,不少人“一聽價格就不再繼續(xù)問了”。
另一方面,則是“沒得賣”?!熬W約護士”數量并不多,盡管服務收費不低,但能“吃這口飯”的護士卻有限。根據相關規(guī)定,“網約護士”須具備5年以上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單是這一門檻,就將不少護士排除在外。
另外,不少公立醫(yī)院在“醫(yī)護比”上,尚未達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立醫(yī)院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中提出的1:2。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2023年末,全國共有衛(wèi)生技術人員1247萬人,其中執(zhí)業(yè)醫(yī)師和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478萬人,注冊護士563萬人。專家計算指出,全國護士缺口接近400萬人。
人手不足、工作任務重,很多護士光是上班就已竭盡全力,很難再有富余精力從事“網約護士”。
以此同時,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的數量已達到4500萬,且90%的老年人都處于居家照護狀態(tài)。在此背景下,打破叫好不叫座的尷尬,讓“網約護士”市場活躍起來,無疑具有重要的民生意義。
在需求端,應著力提升相關人群特別是失能人員的支付能力。如“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就可以進一步擴大覆蓋面。
長護險被稱作社保“第六險”。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時,能享受到相應的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2016年,我國已啟動試點工作;2020年,則擴大了試點范圍。截至目前,長護險試點工作已覆蓋49個城市,諸多失能人員得以獲得經濟便捷的上門護理服務。
眼下,長護險試點工作,即將步入第10個年頭。推動長護險進一步擴大覆蓋面也當納入政策考量范圍。
在供給端,則不妨立足當下,先做好“減法”,讓更多具備資質的護士能參與進來。
所謂“減”,即減少護士的非護理工作負擔。結合實際情況,每家醫(yī)院都不妨自我檢視一番,自己在哪些環(huán)節(jié)、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為,以便護士能夠將更多精力投向核心工作,甚至有余力去對外提供上門護理服務。
放眼長遠,則要做好“加法”,讓更多人愿意報考護理專業(yè)、從事護士行業(yè),不斷擴大“網約護士”的人才基數。
這就需要從待遇、職稱晉升等方面,持續(xù)向臨床一線護士傾斜。就在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深化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出,“保障護理人員待遇”。
為此,有專家指出,參考教師法、醫(yī)師法,我國的《護士條例》也應上升到護士法,更能為護士待遇提供保障,支撐起整支隊伍的長期良性發(fā)展。這一建議,或許也需得到認真審視。
隨著年老體衰多病,“失能”到“哪兒都去不了”,可能是多數人都難以回避的困境。關注上門護理服務的發(fā)展,就是關注每個人晚年生活的尊嚴與質量。
因此,對“網約護士”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不能淡然視之。相關方也應盡早“入座”就位,錨定供需兩側,從制度安排上施策求解,既查漏補缺,也固強補弱,努力推動這一市場蓬勃向好。
撰稿 / 張瑜(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