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人巧:中國古園林六講》,羅哲文 著,北京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北海位于北京城內(nèi)故宮和景山的西面,是北京城內(nèi)最為精美的一處帝王宮苑,也是我國現(xiàn)在保存的歷史最悠久的一處規(guī)模宏大、布置精美的古代園林杰作。它不僅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造園藝術和建筑藝術的成就,而且已經(jīng)成了今天北京廣大勞動人民和許多國內(nèi)外來賓游覽參觀、休息、娛樂的好地方。


北海公園有著非常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許多精美的建筑文物,是八百年來歷代勞動工匠用辛勤勞動和智慧逐步創(chuàng)造起來的,但是在過去漫長的年代里,一直被封建統(tǒng)治者所占據(jù),成為“禁苑”的一部分,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統(tǒng)治之后才開放,供人游覽,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才真正成了勞動人民的財產(chǎn)。


北海瓊華島及白塔,自永安橋北望(《天工人巧:中國古園林六講》插圖)。


明代已有三海的分稱


北海的歷史可以溯源到八百多年前的遼、金時代,從那個時候起它成了帝王宮苑的一部分。遼、金時代,這里尚在當時都城的東北郊外;到了元代始以這里為中心營建大都,稱作萬壽山太液池;在明清時期屬于西苑的一部分。北海因與中海、南海三海分稱而得名,根據(jù)乾隆時期御制《悅心殿漫題》云“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可知在明代即已有三海的分稱了。


10世紀初,西遼河上的契丹族占據(jù)了唐代的薊城,定為陪都,稱作南京(或燕京)。那時南京城的位置還在今北京城的西南角上,北海這里由于有小山、水池等自然條件,被遼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選擇作為游玩的地方,當時稱之為瑤嶼,傳說島嶼之巔曾有遼太后的梳妝臺。推想當時這里還只是一處位于郊外自然風景較好的地點,人工建筑與設施還是比較少的。由于歷史文獻不多,遺跡久已不存,當時的情況已不容易查考了。


金代的瓊華島:1153年,金代統(tǒng)治者完顏亮正式建都中都,都城的位置差不多在遼南京的位置上。由于瓊華島這里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遼代的基礎,同時地處近郊便于游覽享樂,于是統(tǒng)治者們便大事經(jīng)營,建筑了精美的離宮別館。金代的歷史文獻記載:“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大定十九年建,后更為壽寧,又更為壽安,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瓊林苑有橫翠殿。寧德宮西園有瑤光臺,又有瓊華島,又有瑤光樓?!保ā督鹗贰さ乩碇尽罚?/p>


瓊島春波(《天工人巧:中國古園林六講》插圖)。


從這些記載上得知,在金代,北海已經(jīng)成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離宮,宮殿、園苑等建筑不少,其布置情況當以瓊華島為中心,圍繞海子建造離宮別館。金代對于瓊華島的布置修建已經(jīng)進行了不少的工作,由于北方缺乏太湖山石,據(jù)說還特別去汴京拆除了宋徽宗所營筑的壽山艮岳的太湖山石,運到這里來布置瓊華島。并且還有這樣一個傳說:金代統(tǒng)治者當時迫使南方和中原地區(qū)的人民把糧食繳運到中都,但是拆運汴京艮岳山石可以折合糧食,因此,人們把瓊華島這種山石稱為“折糧石”。由此可以想見金代統(tǒng)治者大力經(jīng)營瓊華島的情況。


元代北海布局以瓊華島為主


元代的萬壽山太液池:1215年,元代統(tǒng)治者攻陷了金王朝的中都。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由于全國逐步統(tǒng)一,便決定在金中都的東北郊修建新的都城,命名為大都。大都宮城的規(guī)劃與建設即是以瓊華島海子為中心,在它的東西修建大內(nèi)與許多宮殿。于是這里便由遼金時代的郊外苑囿,變成了包圍在城市中心宮城內(nèi)部的一座封建帝王的禁苑,稱之為“上苑”。至正八年(1348年)賜名萬壽山(亦有稱萬歲山的),池名太液池。關于元代萬歲山、太液池的情況已有不少詳細的記載,而且有實物為證,比較容易了解當時布局的情況。


關于元代太液池、萬歲山的情況,陶宗儀在《輟耕錄》中描寫得比較詳細:萬歲山在大內(nèi)(即今故宮位置)的西北,太液池的南面,其山皆用玲瓏石做成,峰巒隱映,松檜隆郁,秀若天成。并且金水河的水被引到山后,轉機運,汲水至山頂,從石龍嘴流出,注入方池,伏流至仁智殿后,水從昂首石刻蟠龍的嘴中噴出(即人工的噴泉),然后再從東西兩面流入太液池內(nèi)。山頂上有廣寒殿七間,山半有仁智殿三間,山前有白玉石橋長二百余尺,直達儀天殿(即今團城)的后面。橋北有玲瓏山石,擁木門五道,門皆為石色,門內(nèi)有平地,對立日月石,西有石棋枰,又有石坐床。平地的左右兩面皆有登山路徑,縈紆于萬石中,出入于洞府,宛轉相迷。山上的一殿一亭都各自構成了美景。山之東有石橋長七十六尺,闊四十一尺半,橋上有石渠,即用以載金水而流至山后以汲于山頂?shù)臉颍謻|為靈圃,奇獸珍禽在焉(《金鰲退食筆記》)。


濠濮曲橋(《天工人巧:中國古園林六講》插圖)。


萬歲山上的建筑很多,廣寒殿在山頂,面寬七間,東西一百二十尺,進深六十二尺,高五十尺,重阿(重檐)藻井,文石甃地,四面瑣窗,室內(nèi)板壁滿以金紅云裝飾,蟠龍矯蹇于丹楹之上。殿中還有小玉殿,里面設金嵌玉龍御榻,左右列從臣坐床,前面架設一個巨大的黑色玉酒甕。玉甕上有白色斑紋,隨著斑紋刻魚獸出沒于波濤之狀,其大可貯酒三十余擔。殿的西北有廁堂一間。殿東有金露亭,亭為圓形,高二十四尺,尖頂,頂上安置琉璃寶頂。西有玉虹亭,形狀與金露亭相同。在金露亭的前面,復道(即爬山走廊之類)可登上荷葉殿、方壺亭。又有線珠亭、瀛洲亭在溫石浴室的后面。在荷葉殿的西南有胭粉亭,為后妃添妝之所。


仁智殿在半山之上,三間,其東有介福殿,亦是三間,東西四十一尺,高二十五尺。仁智殿的西北尚有延和殿,形狀與介福殿相同。介福殿前即是馬湩室,牧人之室在延和殿前。延和殿前有庖室三間;馬湩室前東側為浴室。更衣殿在萬歲山東平地上,三間兩夾室,為帝后來此登山更衣之所。萬歲山元代布局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


《輟耕錄》上提到太液池的情況說:太液池在大內(nèi)西,周回若干里,植芙蓉。


從以上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元代北海的布局情況,即是以瓊華島為主,布置各種建筑物作為中心。除太液池的北岸建筑物較少、尚具自然成分較大外,基本上已與現(xiàn)在的情況差不多了。


明代盛時北海的建筑情況


明、清的西苑:三海因為在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宮之西,故稱西苑,北海為西苑的一部分。明代初期的建筑布局仍然與元代相去不遠。永樂十五年(1417年)改建皇城,將元代的故宮包括于內(nèi),于是西苑即成了皇城的西半部了。明代初期對西苑的修繕仍然大多是就原有建筑加以修理使用。如《宣宗實錄》中有宣德八年(1433年)對瓊華島廣寒殿、清暑殿施工的記載:“今修葺廣寒、清暑二殿及西瓊島?!弊谛队茝V寒殿記》一文也說:當年他(宣宗)在永樂年間隨太宗文皇帝來登萬歲山,永樂帝曾經(jīng)告誡他利用舊物不要大事興建,此次“比登茲山,顧視殿宇歲久而陁,遂命工修葺”。


到了英宗天順年間,遂逐漸大加修繕,如天順四年(1460年)即在瓊華島、太液池內(nèi)新添了許多建筑。《英宗實錄》上說:天順四年九月丁丑,“新作西苑殿、亭、軒、館成。苑中舊有太液池,池上有蓬萊山,山巔有廣寒殿,金所筑也……上命即太液池東西作行殿三,池東向西者曰凝和,池西向東對蓬萊山者曰迎翠,池西南向以草繕之而飾以堊曰太素……有亭六,曰飛香、擁翠、澄波、歲寒、會景、映輝。軒一,曰遠趣;館一,曰保和。至是始成”。到了這個時候,北海的太液池東、西、北岸的建筑逐漸增多起來,明代西苑北半部的規(guī)模到這時已經(jīng)形成了。


北海北岸五龍亭舊影(喜龍仁/攝,黃曉/供圖,《天工人巧:中國古園林六講》插圖)。


這時北海的情況可從明李賢《賜游西苑記》中得知一般。《賜游西苑記》中寫道:“天順己卯首夏月吉日……過石橋而北,山曰萬歲。怪石參差,為門三。自東西而入,有殿倚山,左右立石為峰,以次對峙。四圍皆石,赑屃齦腭,蘚葑蔓絡,佳木異草,上偃旁綴,樛葛薈翳。兩腋疊石為磴,崎嶇折轉而上,巖洞非一。山畔并列三殿,中曰仁智,左曰介福,右曰延和。至其頂有殿當中,棟宇宏偉,檐楹翚飛,高插于層霄之上。殿內(nèi)清虛,寒氣逼人……曰廣寒。左右四亭在各峰之頂,曰方壺、瀛洲、玉虹、金露,其中可跂而息。前崖有壁,夾道而入,壁間四孔,以縱觀覽。而宮闕崢嶸,風景佳麗,宛如圖畫。下過東橋,轉峰而北,有殿臨池,曰凝和。二亭臨水曰擁翠、飛香。北至艮隅,見池之源,云是西山玉泉逶迤而來,流入宮墻……門左有軒臨水,曰遠趣。軒前草亭曰會景……又南行數(shù)里許,有殿臨池,曰迎翠,有亭臨水,曰澄波。東望山峰,倒蘸于太液波光之中,黛色嵐光,可掬可挹,煙靄云濤,朝暮萬狀……”(按:此游記年月早于《英宗實錄》所記一年,而其中所提主要殿宇已經(jīng)有之,可能系前一年已經(jīng)大部完成,后一年始完成予以實錄的。)


從上面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明代盛時北海的建筑情況,瓊華島的建筑大致仍與元代萬歲山差不多,但在東、西、北岸已增添了不少的建筑物,池的沿岸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


北京城內(nèi)最大的游覽休息場所


清代的北海,較之明代在總的范圍上雖然規(guī)模仍舊,但在建筑物方面卻有了比較大的變化。最顯著的變化有兩次,一次是順治八年(1651年)將瓊華島山頂?shù)闹饕ㄖV寒殿和四周的亭子等拆除,建筑了一個巨大的喇嘛塔(即今天北海的白塔)和寺廟,并且又將萬歲山稱作白塔山。


北海瓊島白塔特寫(《天工人巧:中國古園林六講》插圖)。


另外一次大的變化即是乾隆年間的增建,特別是瓊華島的北山和北海東北岸,添建了許多建筑物,又增添了不少內(nèi)容。關于白塔山的建筑情況,在永安寺天王殿后現(xiàn)存乾隆年間所刻《白塔山總記》和《塔山四面記》中已記述得非常詳細,北海東北岸的建筑情況在《日下舊聞考》中已有記錄。從現(xiàn)在北海建筑的情況看來,絕大部分還是乾隆時期擴建后的規(guī)模,因此也可以說現(xiàn)在的北海除部分改變之外(如闡福寺和小西天部分建筑被毀、先蠶壇已改變等),絕大部分還保存了清代盛時規(guī)模。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統(tǒng)治者雖然被推翻,但是北海仍然被軍閥所占據(jù),經(jīng)過五六次的籌劃開放,歷時六七年,至民國十一年(1922年)11月始公開開放。但是園內(nèi)處處都是破壁頹垣,荒涼滿目,而且票價很貴,只有有錢有閑階級才能來此觀賞,普通勞動人民很少能夠來到這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時期和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也是如此。


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北海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人民政府立即對污積了一百多年的湖底污泥垃圾進行了疏浚清理,使湖水清澈流暢,并逐年對瓊華島和沿岸的許多古建筑進行修整,培植了樹木花草?,F(xiàn)在,每當春日園內(nèi)百花盛開,滿園春色,游人絡繹不絕,夏秋游船如織,冬日在園內(nèi)辟有冰場,每逢節(jié)日還在湖面流放荷燈,舉行盛大的游園晚會,一年四季接待著千千萬萬的游人,北海公園已成了北京城內(nèi)最大的一處勞動人民游覽休息的場所。


本文選自《天工人巧:中國古園林六講》,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fā)。


原文作者/羅哲文

摘編/何也

編輯/王銘博

校對/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