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和一月

之間的月份叫什么?


有時,童詩就是在疑問的紙頁中“種”文字,你不知道它們會長出什么,直到它的花葉開在你的指尖,寫著寫著,你就開始不斷縮小,直到回到自己的詩行里。疑問是我們閱讀和寫作的源頭之一,我們渴望尋找事物的答案,最終發(fā)現(xiàn)那也許是另一種新的疑問。就像中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對天地之初的追問至今仍引發(fā)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我們心中是否也保有一個小小的“天問”呢?當(dāng)然,無論是“天問”,還是“地問”“人問”“蟲問”……一切事物都是神秘的、有趣的、豐富的,都值得我們?nèi)グl(fā)問、去探尋。這讓我想起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發(fā)出的疑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dá)也是如此,他喜歡將疑問的碎片拼貼成有趣的詩歌:


疑問集·46


作者:(智利)巴勃羅·聶魯達(dá)

翻譯:陳黎、張芬齡


十二月和一月之間的月份

如何稱呼?

誰授權(quán)他們?yōu)槟谴?

十二顆的葡萄編號?

為什么不給我們長達(dá)

一整年的巨大的月份?

春天不曾用不開花的吻

欺騙過你嗎?


《疑問集》,作者: [智利]聶魯達(dá),譯者: 陳黎 / 張芬齡,出品方: 新經(jīng)典文化,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時間: 2015年1月。


在十二月和一月之間你們看見了什么?這其中分割著多少時間和故事?大家還記得英國作家J.K.羅琳的著作《哈利·波特》嗎?這部作品曾描繪過一個古怪的站臺——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因此,在看似平靜的數(shù)字背后,一定蘊含著你的部分生活,而這就是你生命的指針。接著,詩人又發(fā)出新的疑問:“誰授權(quán)他們?yōu)槟谴?十二顆的葡萄編號?”這兩句詩也許可以這樣理解:他們是否有權(quán)力為那串十二顆的葡萄編號?他們是否征求過那串葡萄的意見?當(dāng)然,相較于這些問題,我其實更關(guān)心他們是如何為那串葡萄編號的!我覺得這才是語言的美麗之處。正如“小王子”來自B612小行星,同時,他還待過325號、326號、327號、328號、329號和330號小行星的區(qū)域中……你們看,那些紫紅色的葡萄不也是甜蜜的星球嗎?它們發(fā)著自己的光,醞釀著自己的夢。那么,接下來,讓我們代替詩人聶魯達(dá)為葡萄編號吧,比如:P001、P002、P003……童詩就這樣產(chǎn)生了。重點是我們需要看懂詩歌的最后兩句:“春天不曾用不開花的吻/欺騙過你嗎?”你們的吻會開花嗎?這讓我想起顧城的一句詩:“花朵是遺落的嘴唇?!比绻屑?xì)端詳花的形態(tài),你會發(fā)現(xiàn)花朵真的像一個嘴唇,你嗅它的時候,它就在吻你、感受你。


疑問,近似于“驚奇”


疑問釋放出的洞察力和驚奇會一直延伸到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期待:


疑問集·49


作者:(智利)巴勃羅·聶魯達(dá)

翻譯:陳黎、張芬齡


當(dāng)我再次看到海

海究竟會不會看到我?

為什么海浪問我的問題

和我問它們的問題一模一樣?

它們?yōu)槭裁慈绱颂摵臒崆?/p>

撞擊巖塊?

對沙子反復(fù)誦讀宣言

它們難道從不覺厭煩?


詩人在開頭就已經(jīng)拋出疑問的波浪:“當(dāng)我再次看到海/海究竟會不會看到我?”沒有回音,誰又知道海的心思呢?“誰能勸說大海/叫它講講道理?”(《疑問集·50》)。這樣的困惑在谷川俊太郎這里就不同了,他在詩歌《海的比喻》中呼應(yīng)了聶魯達(dá)對海的認(rèn)知:“不是人看海/而是??慈?用亙古不變的炯炯眼神/不是人聽海/而是海聽人/用無數(shù)潛伏水底貝殼的耳朵?!保ㄌ镌?譯)。印度詩人泰戈爾也發(fā)出過這種疑問:“海水呀,你說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問?!?“天空呀,你回答的話是什么?”/“是永恒的沉默。”(《飛鳥集》,鄭振鐸 譯)。不同的是,聶魯達(dá)從不會告訴你他心中的答案,沒有答案才是他想呈現(xiàn)的唯一的“答案”。因此,在這首詩中,聶魯達(dá)心中的問題或許也是海浪的疑問,一切不過是海水撞擊巖塊的回響,是沙子不厭其煩的宣言。


《月神》劇照。


沿著這樣的軌跡,我們可以體會到聶魯達(dá)對某些“未知”的驚奇:


疑問集·54


作者:(智利)巴勃羅·聶魯達(dá)

翻譯:陳黎、張芬齡


燕子當(dāng)真打算

定居于月球上?

它們會不會帶著自飛檐扯下的

春天一同前往?

月球上的燕子

會在秋天起飛嗎?

它們會啄食天空

以尋找鉍的蹤跡嗎?

然后它們會回到

撒滿灰燼的陽臺嗎?


可以說“疑問”是童詩重要的源泉,當(dāng)你的腦袋里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疑問”時,童詩就找到你了。比如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想象,建立燕子和月球之間的關(guān)系。至于燕子是否喜歡生活在月球上?是否會在那里的秋天起飛?是否會啄食天空?……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些“疑問”的背后,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世間有多少事物不為人所知,如果收回我們心中的“疑問”,這首詩還剩下什么?最終我們都會面對:“幼年的我哪兒去啦/仍在我體內(nèi)還是消失了?”(《疑問集·44》)為什么長大以后,我們丟失了好奇的尾巴?


疑問集·55


作者:(智利)巴勃羅·聶魯達(dá)

翻譯:陳黎、張芬齡


他們?yōu)楹尾话妖B鼠和

烏龜送往月球?

難道這些挖孔打洞的

動物工程師無法

擔(dān)當(dāng)那些

遠(yuǎn)方的探勘工作?


《月神》劇照。


疑問集·56


作者:(智利)巴勃羅·聶魯達(dá)

翻譯:陳黎、張芬齡


你不相信單峰駱駝

把月亮貯存在駝峰里?

它們不是以不為人知的堅毅

在沙漠里播種月光嗎?

海洋不是曾經(jīng)短期

出借給地球嗎?

我們不是得將之連同潮汐

歸還給月球嗎?


疑問不過是聶魯達(dá)詩集《疑問集》里的一扇門,而你從中看見、撫摸、體驗到了什么,那就不是聶魯達(dá)要解決的問題了。這本詩集共收錄了三百一十六個追尋萬物之謎的疑問,分成七十四首,每個“疑問”都像是一條章魚,它們的每個觸須都會思索,并用疑問的吸盤吸著讀者。


耐心地坐在井口

打撈光明


聶魯達(dá),1904年生于智利的帕拉爾,據(jù)譯者趙振江在《高山意志,大海情懷——聶魯達(dá)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中所說:“準(zhǔn)確的譯音應(yīng)該是內(nèi)魯達(dá);但詩人自己很喜歡這個'聶'字,因為他說自己有三只耳朵,其中一只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痹娙耸艢q出版第一部詩集,二十歲享譽全國,被譽為:“人民的詩人”。他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1973年去世。


當(dāng)詩人和讀者開始向自我的內(nèi)心提問的時候,他們就接近了詩歌本身:


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作者:(匈牙利):拉·哈爾什

翻譯:韋葦


夏天時,冬天在哪里?

冬天時,夏天在哪里?

天亮?xí)r,黑夜在哪里?

夜里,白天的太陽在哪里?

白天,夜里的月亮在哪里?

葉子不動的時候,風(fēng)在哪里?

為什么河水會不停地流動?

湖是站著不動的水嗎?

魚兒也能在空中游嗎?

鳥兒能在水中飛嗎?

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這些答案誰能告訴我?


安徒生在《海的女兒》中描繪海底向上看的世界:那兒生長著最奇異的樹木和植物。它們的枝干和葉子是那么柔軟,只要水輕微地流動一下,它們就搖動起來,好像是活著的東西。所有的大小魚兒在這些枝子中間游來游去,像是天空的飛鳥。這時,鳥是空中的游魚,魚是水底的飛鳥。一切變化都取決于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這時,孩子也會給出心中的答案:


問題


作者:小二牛(7歲)


什么是眼淚

眼淚是我哥哥氣我時

我發(fā)射的炮彈

眼淚是透明的血

什么是害怕

害怕是老鼠遇到貓

害怕是滿大街都是人

可我一個也不認(rèn)識

什么是小溪

小溪是大海的寶寶

什么是閃電

閃電是一片烏云重重一拳打到

另一片烏云眼睛

什么是花

花是佛的手指


小詩人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層層推進(jìn)語言,讓我們感受到,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他們的“問題”也是人類共同的問題。眼淚可以變成炮彈,也可以是透明的血,害怕來源于對陌生人群的恐懼……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疑問,每個疑問都是美妙的奏鳴曲,輕輕地觸動你的心,這時,花朵“啪”地就變成了充滿悲憫的佛的手指。如同金子美鈴在詩中所說:“我奇怪得不得了∕誰都沒碰過的葫蘆花∕怎么自己‘啪’地就開了?” (《奇怪的事》,吳菲 譯)。


《月神》劇照。


在詩人聶魯達(dá)的詩中,語言呼喚著語言,疑問照耀著疑問,童詩在純真好奇的目光中有種自覺的神秘感。它讓我們相信,優(yōu)秀的童詩包含著對自我、他者、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也包含著對童年、哲學(xué)、世界和宇宙的垂詢。 一切都詩性的、秘密的、寂靜的。



作者:(智利)巴勃羅·聶魯達(dá)

翻譯:宋海連


就是在那個年紀(jì)……詩終于來找我。

我不知,不知它來自何方,

冬季還是河流。

我不知它來自何時,又如何前來,

不,不是聲音,

不是言語,也不是寂靜,

但它在呼喚著我,從街頭,

從夜晚的樹枝間,

還會突然從人群中,

熊熊火光中

或是我獨自回家時,

它就在那里,我看不見它的臉

可它能觸及我。

我不知該說什么,我的嘴

不會

命名,

我的眼睛看不見,

可總有什么敲擊我的心靈,

是狂熱或是迷失的翅膀,

而我越來越孤單,

感悟著

那種灼熱之痛,

于是我寫出了第一行朦朧的詩句,

朦朧,尚未成章,純屬

癡言癡語,

一無所知之人

純真的智慧,

可我突然看見了

天空

破云而出

豁然開朗,

星體,

躍動不已的植物,

被擊穿的陰影上

布滿了箭、火和花朵,

吞噬一切的夜,宇宙。

而我,最渺小的存在,

沉醉于星光璀璨的

巨大虛空,

它的樣子與秘境相似,

我感覺自己就是這深淵中

純凈的一部分,

隨星斗轉(zhuǎn)動,

我的心飄在風(fēng)中再無羈絆。


沒錯,寫一首童詩很簡單,但要是像種子一樣“種”幾行詩出來就要耐心等待心中的疑問浮上來,再沉下去,再浮上來……那些疑問像是一口井,等待詩人和讀者一起打撈光明:

如果白晝落進(jìn) ……


作者:(智利)聶魯達(dá)

翻譯:陳光孚


每個白晝

都要落進(jìn)黑沉沉的夜

像有那么一口井

鎖住了光明。

必須坐在

黑洞洞井口

要很有耐心

打撈掉落下去的光明。


撰文/閆超華

編輯/王銘博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