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對一個普通人意味著什么?

在北京求學九年、工作一年,李森從未覺得自己在這個城市扎下了根。但在皮村的流動兒童站,一個倔強的小男孩在他面前袒露脆弱,抱著他哭泣時,他想到了自己——他一直希望脆弱的時候,能獲得一個擁抱。

那一刻,他體會到了被需要的感覺,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和這座城市的連接,李森決定繼續(xù)走下去。2023年,他入職抖音后就加入了公司內部的公益項目“跳跳糖員工公益”,隨后開始積極參與相關活動。

在這個過程中,從總是希望被愛、被需要,到發(fā)現自己有能力去愛、去給予,李森的內心逐漸獲得力量感。這份經歷,讓他可以更加充分地接納自己,變得更加完整。

“我喜歡一種松弛、輕松的互助關系,浸潤著尊重、平等的理念。我希望可以為對方帶來一束光,或者一顆信念的種子,平凡、普通,閃耀著真誠的光?!崩钌f。


李森在指導孩子們操作AI工具。 受訪者供圖

被需要的感覺

90后互聯網員工李森生于廣東省茂名市一個村莊,對他來說,從小到大,祖祖輩輩耕種的田地就是一個巨大的自然游樂園。播種、耕種,大人們盯著日歷上的節(jié)氣,留意著每一場雨,精心侍弄著莊稼,盼著秋天能有個好收成。到了秋天,從土里刨出的花生和地瓜,整齊地晾曬在一旁的空地上。孩童們在一旁就地取材,在田野中壘起土灶,不一會兒,空氣里便彌漫著烤地瓜的香氣。

春耕秋種,貫穿了李森的整個童年。長大后,他離開了這片土地,來到北京求學、工作,他與田野土地的聯系似乎被切斷了。

“我的父母并不擅長表達愛,加上我這么多年一直在讀書,也沒有太多的機會學會去愛。漸漸地,我的社交也越來越封閉?!迸c童年時期相比,他感覺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很多純粹的樂趣。

10年來,他很少對這個車水馬龍的城市產生歸屬感?!耙驗樵谶@個城市我覺得沒有人愛我?!彼f。

直到成為“跳跳糖”的一員,李森發(fā)現自己的生活添了幾抹亮色。他有了歸屬感,因為這個城市有他愛的人,也有和他產生共鳴、可以一起去創(chuàng)造美好事物的伙伴。

李森在課堂上。 受訪者 供圖


“跳跳糖”的“創(chuàng)始成員”是20位抖音員工。2019年5月18日,這些員工志愿者陪伴一群聽障小朋友參觀博物館,跳跳糖員工公益也由此創(chuàng)立?!疤恰边@個名字來自其中一位志愿者的建議,“跳跳糖”取自“字節(jié)跳動”的“跳”字,寓意活躍在志愿服務第一線的員工,可以用實際行動給受助者帶去甜蜜、溫暖和希望。

截至2024年12月,累計已有超13.9萬抖音集團員工參與公益活動,總公益時長超過47萬小時,跳跳糖志愿者們自發(fā)成立超90個公益社團。跳跳糖們已在全國38個城市組織開展了5500余場公益活動。

2023年,李森入職抖音。融入這里后,他被同事們都加入的一個“神秘組織” ——“跳跳糖員工公益”所吸引,并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拔蚁M梢酝ㄟ^公益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p>

抖音依托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搭建起了一個系統、完整的公益生態(tài),讓每位員工都可以輕松觸達公益,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2 月,抖音集團員工參與公益的平臺——跳跳糖公益盒子飛書小程序正式上線。員工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志愿服務”和“公益捐贈”參與進來。同時,在平臺內瀏覽、參與公益活動,還可獲得公益時長認證、解鎖公益榮譽。

“我對此的理解比較樸素,就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不管貢獻多少,愿意給予的溫暖和善意才是最珍貴的?!崩钌f,“因為要適應工作節(jié)奏,一開始比較忙,一般會通過在線捐款參與。”

2024年10月,李森偶然在平臺上發(fā)現一個在北京皮村進行的“田野挖紅薯”系列活動?!爱敃r我腦子里第一個想法就是,挖紅薯會很開心?!彼Z氣中透露著自信和驕傲,“我很擅長這個事情,從小到大,我可是行家?!?/p>

當天到達活動現場時,小朋友們已經開始在地里挖紅薯、割紅薯苗了?!拔疫h遠地望著他們,覺得很治愈。”他回憶。

表達的勇氣

那天,李森向在場的小朋友們炫耀了自己的“獨門絕技”,就地取材,壘灶,生火,烤紅薯。在田野中尋找壘灶材料時,有一瞬間,他覺得自己像原始社會中被長老給予重任的外出打獵的獵人。灶搭好后,小朋友們想自己生火,李森坐在旁邊看著,放手讓他們嘗試,如果火滅了,就耐心重新點著。他想,應該在允許犯錯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自由成長。


李森就地取材,壘灶。 受訪者供圖

看著孩子們一次又一次地嘗試生火,李森知道自己點燃了一個火種,也知道了自己有能力去點燃火種,通過一種平視每個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方式。他切身體會到了被需要的感覺,也明白了自己同樣有給予別人溫暖的力量。


那天,李森在一聲聲“哇塞”“好厲害”的夸贊中漸漸“迷失自我”。站在田間地頭看著孩子們挖紅薯,就算遠遠地望著,也會覺得很治愈。這些孩子和志愿者,純粹而快樂,他想繼續(xù)走下去,學習快樂,學習去愛。

“這些孩子都是生活在皮村的流動兒童,他們跟隨父母來到北京打工?!崩钌私獾?,在父母比較忙的家庭,這里的很多孩子都是一個人在家,高質量的陪伴和親子互動都十分奢侈。

相關研究顯示,缺少成長過程中必要的照料、家庭教育和引導、父母陪伴以及足夠的溝通,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更大,且不容易被監(jiān)護人關注到。

“流動兒童最需要的,是支持、陪伴以及表達自我的機會。”在一次次和孩子們溝通的過程中,李森發(fā)現,通過有趣的課程和活動,可以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彼此建立鏈接和互信的關系、找到自己的玩伴,同時給予表達自我的勇氣,這也是跳跳糖“AI素養(yǎng)科普”公益項目的初衷。

2024年10月,跳跳糖“同心流動兒童教育支持社團”聯合“北京同心互惠”公益機構,推出“AI素養(yǎng)科普”公益課程,為流動兒童長期、系統地進行AI素養(yǎng)科普。員工可以應聘“講師”和“助教”崗位,講師需獨立備課,確定課程主題和內容,指導孩子們在課堂上完成一些AI的相關任務,助教負責在課堂上輔助講師。

在李森看來,AI首先是一個工具?!巴ㄟ^課堂上的小游戲不斷讓孩子們與AI交互,讓他們看到AI能力,也讓他們看到AI的局限——可能AI有時候也有點傻,教會他們如何去使用這個工具?!崩钌劦?,課程不僅要教會孩子們如何使用這個工具,更要告訴他們如何使用工具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與外部世界建立鏈接,這比單純教會他們如何使用這個工具更有意義。


流動兒童用AI工具生成的作品。 受訪者供圖

在皮村的AI課堂上,李森和他的三位伙伴通過豆包等AI工具,鼓勵孩子們打開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世界名畫進行再創(chuàng)作;也教會他們如何使用AI工具生成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送給某個人,可以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也可以是朋友?!斑€有一個孩子給他的小寵物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崩钌硎荆眠@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們了解音樂,同時增加自己對身邊人的關愛,表達自己的情感。

“學習一些古典樂器,需要家庭的支撐和托舉。比如孩子首先需要習得某一種樂器,熟練掌握演奏技能后,才能通過這種樂器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具有很高的門檻?!痹诶钌磥?,每個孩子都有平等的機會表達自己平常接觸到的、感受到的東西。讓他們有勇氣去表達和探索,這就是這個課程的意義所在。

從孩子身上學到的

2024年10月至今,李森已經積累了35.5個公益時。并不算多,但隨著接觸的孩子越來越多,參與的公益活動越多,李森漸漸產生了一股無力感。

“接觸到孩子的學習后,我覺得幫助這個孩子在應試中獲勝,很可能就剝奪了另一個孩子的機會?!彼X得,這是在競爭有限資源,這樣的幫助沒有意義。

“這是一種藏匿在潛意識中的傲慢?!彼f,“跳出資源稀缺的視角,相信科技的發(fā)展會給每個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也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智慧、力量和品質去成長。我不是去補足匱乏,而是去陪伴一程,種下一顆種子,孩子自有生長的力量?!边@也是他從孩子們身上學到的東西。


流動兒童用AI工具對世界名畫進行再創(chuàng)作。 受訪者供圖

為了確定上課的主題,李森想通過一個“孩子王”的幫助,深入了解村子中的其他小孩。李森回憶,那是一個非常外向的男孩子,十歲出頭的樣子,有著與他年齡不相符的成熟。他會帶著李森在同村的孩子面前侃侃而談,熟稔地在李森和自己的小伙伴之間從容控場,照顧雙方的狀態(tài)和情緒。這個小男孩帶給了他許多的震撼,他笑著說,“這一點我自嘆不如,我做不到像這個小男孩這樣好。”

就是這樣一個在同齡人面前從不示弱的男孩,在李森面前毫無防備地哭泣。

后來,每次上完課,李森都會和這個男孩玩一會兒。有次上完課,李森和其他兩個AI課老師一起去村口吃飯,同時商量后面的課程。吃完飯,李森拒絕了拼車邀請,“我隱隱約約覺得還有什么事沒做,得回一下教室”。正在路上低著頭想事時,突然聽到有人喊“哥哥”。

李森走上前去,問男孩怎么在這里。他很委屈,話還沒說完,眼淚一下子涌出來。李森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下意識抱了孩子。“我去教室、你吃過飯的飯館、奶茶店、你去過的同學家。哥哥,你離開為什么不和我講?”

“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仿佛小時候的自己得到治愈。我想,如果那天我沒有回到教室,會失去一件很珍貴的東西。”李森說。

在北京生活十年,李森從未感覺自己在這里扎下了根,但在被那個小男孩抱著的那一刻,他感覺到了非常強烈的歸屬感。

自2024年10月項目課程上線后,跳跳糖員工公益的伙伴們仍在不斷地探索,認真記錄、復盤每一次活動、每一節(jié)課程,細化年齡分層、打磨課程內容,孜孜不倦地完善每一處細節(jié),直到設計出一套完整、成熟的AI素養(yǎng)科普項目體系。李森也是如此。

最近一段時間,李森時常翻看一些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想更多地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案⒆觽儨贤?,最好的方式就是平等地交流,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個體相處,俯下身來,傾聽他們的聲音,關心他們所關心的東西,換位思考,而不是以一個成年人的視角去俯視,覺得孩子們關心的東西幼稚或者沒有意義。要給他們成長的空間,去引導、去包容?!崩钌窒碇约旱男牡皿w會,“最好的尊重是平視”。

從希望有人“關注我、在乎我、從被愛”到可以“去愛、去給予愛”,這是他在這里學會的東西。“這份經歷,讓我真正地接納自己,也讓自己變得更加完整。”

(文中李森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秦冰 編輯 楊海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