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展圣潔)記者獲悉,5月13日,由首都圖書館主辦的“光影互鑒——中法攝影展”于北京城市圖書館B1展區(qū)免費向讀者開展,展期至6月17日。


5月13日,“光影互鑒——中法攝影展”在北京城市圖書館啟幕。北京城市圖書館供圖


作為“運河及絲路文庫建設(shè)”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展覽以“互鑒”為內(nèi)核,由中國攝影家逄小威與法國攝影師讓‐伊夫·巴爾丹(Jean-Yves Bardin)聯(lián)袂呈現(xiàn)。中法兩位攝影師分別將鏡頭聚焦對方的國家,捕捉日常生活瞬間,以攝影作品為載體,架起兩個古老文明之間溝通的橋梁。展覽以建筑、自然、雕塑、人物為主題,共展出115幅作品,旨在增進中法對彼此的了解與認知,助力“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地標不僅是符號,更是人與時空的詩意共生?!卞绦⊥@樣詮釋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作為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英國皇家攝影協(xié)會會員,他以黑白肖像見長,作品被全國各大美術(shù)館、博物館收藏的數(shù)量逾2000幅。2024年巴黎之行中,他穿梭于盧浮宮的晨曦、瑪黑區(qū)的石板巷陌,用膠片定格絢爛光影,更以黑白人像捕捉巴黎市民的深邃目光,成為展覽中“人文溫度”的靈魂注腳。


展覽中一幅黑白攝影作品,定格了逄小威在巴黎特洛卡代羅花園的創(chuàng)作瞬間。拍攝當天,暮色浸染天際,埃菲爾鐵塔鍍著粉金色余暉,金屬的冷峻、晚霞的溫柔、市井的煙火定格在畫面中,編織出巴黎的日常詩篇。


法國攝影師讓‐伊夫·巴爾丹的鏡頭,則向巴黎講述著東方的故事。展覽中一幅作品聚焦山東梁山的一家拳館——畫面中少年們目光如炬,揮拳的瞬間凝結(jié)力量與信念,背景墻上國旗鮮紅,詮釋著東方少年的銳氣與家國情懷。


中法攝影師將鏡頭聚焦對方的國家,構(gòu)建起雙重視角的文化對談:巴黎哥特式教堂的尖頂與煙臺振揚門的飛檐斗拱遙相呼應(yīng),塞納河畔的馥郁花香與重慶梯坎巷道的煙火氣息交織流動,歐洲古典雕塑的冷冽與梁山少年的拳鋒碰撞出力的變奏。


當鏡頭下的巴黎市民與中國少年隔空對望,兩個文明對美的追尋便超越了地理與時間的界限。通過建筑的對望、自然的共鳴、人文的對話,觀眾得以觸摸兩個文明對美的共同追尋。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