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是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5月19日,“看·見殷商”展將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重磅開幕,匯集了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等全國28家考古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338件(套),其中,不少展品首次進京亮相,是近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
“看·見殷商”展有哪些看點?如何理解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記者采訪了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
5月19日,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迎來首都年度重磅展覽“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看·見殷商”展好看、好玩、好吃
新京報:今年京城重磅大展“看·見殷商”展將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幕,有哪些看點?
郭京寧:目前,首都博物館策劃了兩大展覽品牌——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系列。其中,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覽旨在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及演進過程,揭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格局。去年,我們推出了首展“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覽,社會反響極其強烈,觀眾人數(shù)達153萬,實現(xiàn)了口碑和觀展效果的雙贏。
“看·見殷商”展是中華文明起源系列的第二展。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展覽有三個“好”——好看、好玩、好吃。
為什么說“好看”?展覽的核心還是要讓觀眾看到文物。這次展覽我們調(diào)集了全國28家文博單位收藏的338件(套)文物,是近年來商代文物最全的一次展覽,好多文物都是首次進京展出,包含十項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成果。這么多文物重器能夠聚在一起,非常不容易。
有些觀眾可能有疑問,為什么有些文物展覽一周、半個月就走了?恰恰是因為這些文物在原館、原單位都是“鎮(zhèn)館之寶”、明星文物,所以借展時間不會很長。像一對婦好鸮尊,在1976年被發(fā)掘出來之后,被不同收藏單位持有,分開五十年,通過這次展覽才重新聚在一起,下次聚首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了,更能讓觀眾感受到文物的珍貴。
展覽有扎實的學術(shù)研究支撐,在策展過程中,我們特別邀請國內(nèi)商周考古的十名頂尖專家作為顧問,進行全程指導。展覽大綱前后修改七版,小的修改更多。就在前幾天,我們還在就某個歷史細節(jié)反復推敲。正式開展后,我們也會邀請相關(guān)專家給觀眾做講座,有些專家將進行直播。為了配合展覽,專門出版的圖錄即將面世,讓大家深入了解展覽的學術(shù)成果。
從展覽氛圍來看,不同于傳統(tǒng)的展覽,在策展過程中,我們嘗試用一些紅色絲線作為展區(qū)間的邊界。以往的展覽可能會將大展廳分為幾個區(qū)域,共同組成一個展覽。這次,我們淡化了邊界意識,同時用紅色絲線襯托出莊嚴的氛圍,讓觀眾更好地與環(huán)境融合,全身心地感受展覽氛圍。展覽中還運用了大量多媒體的互動手段,可以讓追求深度體驗的觀眾感覺很友好。
山東蘇埠屯出土的一對青銅亞丑鉞60年后重新相聚。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從“好玩”的角度來說,我們引入了深度體驗的項目,包括VR、XR。展覽還開發(fā)了全國首個融合體積視頻(真人錄制拍攝)+仿真體感地板(地面體感仿真系統(tǒng))+氣味系統(tǒng)(嗅覺仿真系統(tǒng))的VR技術(shù),佩戴VR頭盔,可以行走于殷都祭壇,親手觸摸動態(tài)甲骨文,化身商代戰(zhàn)士,守護商代文明。這種技術(shù)以前沒有在公共展覽中用過,觀眾可能只在商場中見過。
配合此次展覽,我們也為大家準備了精美的文創(chuàng),目前到位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有380余種,是北京為單個展覽投入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類型最多的一次。不僅有冰箱貼,還有生活用品、學習用品、工作用品,相信觀眾能找到自己心儀的產(chǎn)品。而且這還是首批,今后會不斷有產(chǎn)品推出。
“好吃”是我們根據(jù)展品特點,聯(lián)系了一些食品廠家,有蛋糕、咖啡、冰激凌等,充滿了殷商文物的元素。具體是什么,要給大家賣個關(guān)子,歡迎大家來現(xiàn)場感受和體驗。大家來這里,不僅能觀展,還能享受美食,精神和舌尖都能夠得到滿足。
安陽殷墟遺址亞長墓出土的玉刀。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南海水下沉船考古展年底亮相首都博物館
新京報: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你怎么看待這個主題?
郭京寧: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有幾個關(guān)鍵詞。首先是變化,承認社會是一直在變化的,基于這種變化,我們才要思考未來博物館和社會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從博物館人的角度說,我覺得第一是傳承,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要把先人留下來的燦爛文物、文明保護下來,這是博物館的本質(zhì),再過多少年也不會變。
其次是傳播,把優(yōu)秀文化傳承下來之后,要向社會公眾進行普及、推廣,而不是把好東西放到博物館的庫房里壓箱底、大門一鎖就沒了,要讓更多觀眾去理解、體會、掌握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最后是傳授,在傳播過程中,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強調(diào)互動,將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結(jié)合起來,引發(fā)觀眾的思考。要將知識傳授給公眾,達到教育的目的。
新京報:在殷商展之后,首都博物館還會推出哪些精彩展覽?
郭京寧:首都博物館東、西兩館的年度展覽有十項左右,已經(jīng)展過的“希臘人——從阿伽門農(nóng)到亞歷山大”展,是首都博物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系列展覽的重磅展覽之一。5月18日,“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將亮相本館。年底,我們還會推出南海水下沉船考古展,在北京很少能看到,值得推薦。
新京報記者 展圣潔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