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王德福所著《群眾的時代:社會轉型期的城市基層治理》(以下簡稱《群眾的時代》)以社會學家的敏銳視角,解剖了當代中國城市基層治理的復雜肌理。書中對“創(chuàng)文”“創(chuàng)衛(wèi)”等運動式治理現象的批判性分析,如一面明鏡,映照出當前社區(qū)治理中“干部沖鋒、群眾旁觀”的深層困境。讀完此書,我對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運動式治理:短效繁榮與長效隱憂
書中指出,創(chuàng)城活動中“市領導下沉網格、體制資源集中突擊”的模式,本質上是“壓力型體制”的產物。這種自上而下的治理邏輯,雖能在短期內實現“不見一個煙頭”的精致表象,卻將群眾異化為被管理的客體。例如某社區(qū)為應對“創(chuàng)衛(wèi)”檢查,要求“不見一個煙頭”,基層干部全員化身“撿煙頭志愿者”,卻忽視了垃圾分類設施的長效運維。這種“干部干、群眾看”的治理模式,本質是行政權力對群眾自治空間的擠壓,正如王德福所言,“既透支政府公信力,又消解社區(qū)內生動力”。
韌性治理:激活群眾主體性的三重路徑
《群眾的時代》為破局提供了理論鑰匙。其一,黨建引領下的“雙下沉”模式(黨員下沉網格、服務下沉樓棟)可重構干群關系。例如海淀區(qū)某社區(qū)通過“紅梧桐”居民議事廳,讓黨員與居民共商停車位改造方案,既化解矛盾又培育自治意識。其二,人格化自治機制能釋放社區(qū)活力。書中提到的“樓棟長”制度在北京朝陽區(qū)已有實踐,熱心居民擔任“微管家”,精準解決高空拋物、寵物擾民等“微治理”難題。其三,社區(qū)性公德建設可重塑價值認同。西城區(qū)某街道通過“西城文明微積分”,將垃圾分類、鄰里互助轉化為可量化的公德實踐,讓居民從“被動遵守”轉向“主動維護”。
首都實踐:從制度創(chuàng)新到文化浸潤
北京作為超大型城市,已通過“吹哨報到”“接訴即辦”等機制創(chuàng)新,為破解運動式治理提供了鮮活樣本,發(fā)揮著“首善標準”的示范作用。當前“回天地區(qū)”治理已從“大拆大建”轉向“微更新”,通過“社區(qū)規(guī)劃師”制度吸納居民參與空間改造;東城區(qū)“小巷管家”模式則讓退休教師、企業(yè)白領等多元主體成為街巷治理的“神經末梢”。北京這些實踐暗合王德福倡導的“新社群時代”理念——在原子化個體與行政化組織之間,培育具有情感聯結的治理共同體。
結語:讓治理回歸群眾邏輯
首都治理現代化,需超越“檢查達標”的短視思維。當社區(qū)能包容陽臺種菜的煙火氣、能寬容老街坊的懷舊情,當治理標準不再是“零容錯”的冰冷數字,而是充滿溫情的共識公約,方能在《群眾的時代》中書寫“群眾治、群眾享”的新篇章。正如書中啟示:唯有將自上而下的制度優(yōu)勢與自下而上的群眾智慧相融合,才能鑄就“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新格局。社區(qū)治理的終極價值,不在于考核表上的數字光鮮,而在于群眾發(fā)自內心的認同與微笑。告別運動式治理,正是為了讓這笑容更加真摯、持久。
文/李蓉 北京大學學生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陳荻雁